Search

【 2017 臺北世大運-其實我們一直都在|一起篇 】台北運動吧

  • Share this:


這次的台北世大運《其實我們一直都在》系列影片,是一個非常完整的企劃。

先是在8月11日釋出20秒的預告篇,宣示8月13日影片會正式上線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aipei2017/videos/833056406869965/

到了8月13日晚上8點,「選手篇」在世大運官方FB粉絲專頁上線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aipei2017/videos/834107810098158/

「觀眾篇」在台北市長柯文哲官方FB粉絲專頁上線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…/vl.15834391803…/1094690860632893/

兩部影片選在不同的粉絲專頁上線,是不是代表「選手/比賽」、「觀眾/市民」的關係呢?(胡亂臆測)

過了一天,到8月14日的晚上6點,再釋出「一起篇」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aipei2017/videos/834610706714535/

這才令人驚訝的發現,「選手篇」與「觀眾篇」從畫面呈現、配音節奏、文本內容都是完全對應在一起的,影片要提倡的概念是選手與觀眾的「合」,而這個「合」竟然除了分別利用影片傳達之外,更用兩部影片形式上必須經過「合」的這個動作,突破了傳統的影像敘事框架,非常精彩。

還不只這樣,「一起篇」釋出之後,這個網頁上線了:
https://www.netizen-universiade.com.tw/film/

這個網頁有三個選項:

一、觀看影片
你可以選擇為兩部影片各自分配不同組合比例,自由的感受影片依不同比例播放下的差異。而且調整影像時,也同時會影響兩部影片播放時的音量大小,非常細緻。

二、中華隊加油產生器
另一個互動設計,你可以選擇影片中的各式劇照,加上自己的姓名與想說的話,做出屬於自己的有趣圖片。(果然產生許多惡搞,但這才是擴散的精義所在)

三、購票連結
https://tickets.2017.taipei/

整個過程的設計與銜接,幾乎像是網路行銷教科書一樣,為我們示範了創意與執行策略可以如何精準結合。

坦白說,我本來沒有特別想要去看世大運,但看完「一起篇」,現在是認真的想來看看有甚麼票可以買了。

(啊啊還有早就說要買票的芝加哥,不能再蹉跎了啊啊啊啊…)

我們一直都在。不論作為選手,又或作為觀眾。
當觀點交錯、聲音重合、心跳一致,
只要一起,一切就會不同。

http://www.netizen-universiade.com.tw/film/
留下你的期待,讓選手聽見我們的吶喊,
一起到網站留言、分享我們心中的感動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致力推廣辯論教育、促進同志權益,有空的時候做做不專業的劇場人,不過討生活還是得靠配音。
View all posts